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做儿童的知心玩伴——“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研修路径新探索

作者:杭州市兰苑幼儿园 潘芙蓉 发布时间:2023-05-29

[内容摘要]幼儿时期的亲子陪伴,会让幼儿学会爱与被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的性格、提升家庭幸福感。如何做好科学、优质的亲子陪伴,是当前家长既重视又有诸多困惑的热点话题,也是教师既熟悉又缺乏科学依据的难题,为此,高质量亲子陪伴的实践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本文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围绕“立德·树人:新时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改革探索”这一主题,聚焦家园共育中的社会领域之亲子陪伴实施路径,运用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研修共同体联盟,在组织形式和实践方法上创新探索“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研修路径:抛话题-煮观点-晒经验-享理论-炼策略。支持家园双方获得亲子陪伴方法与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平等对话、共生共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开放、共享、跨界、众筹”深度融合,推动了家园共育的变革。

[关键词] 亲子陪伴、多方论坛、研修策略

一、研修缘起

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父母对科学育儿观念的塑造与正确育儿方式更加重视。与此同时,“如何做好科学、优质的亲子陪伴?”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也在逐渐加深新生代父母的育儿焦虑。本园开展了“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采用线上直播、线下线上多方同步互动的新方式,倾听幼儿成长的心声,聆听教育的智慧,为家长进行新时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创新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或实践研究案例(或故事),提供亲子陪伴策略方面的专业建议,破解低质量亲子陪伴难题,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能力。

本次论坛活动邀请了线上互动研讨嘉宾若干位,有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网络学员、家长、教师;线下活动嘉宾90人。邀请了2位专家,一位是儿童心理研究专家、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晓斌先生;另一位是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沈卓卿女士。省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1名、学科带头人5名、骨干教师32名;本园家长代表40名、各年龄段幼儿代表10名。

二、概念阐述

1.亲子陪伴:倡导父母在日常生活给予孩子更多关爱。采用科学、有效的亲子陪伴理念和方法会显著推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除了指导在家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陪伴活动,还包含在园举办系列活动,例如:家长半日开放日、家长会、大型集体活动、家长助教等,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

2.多方论坛:特指“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采用线上直播、线下线上多方同步互动的新方式,通过游戏体验、视频采访、调查问卷、故事分享、案例剖析、观点碰撞、专家引领等形式抛话题-煮观点-晒经验-享方法-炼策略。引发家长、幼儿、教师、专家之间的多方对话研讨,为双方提供真实体验,梳理科学的亲子陪伴指导策略,了解和体验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的有效性、科学性、合理性,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改善目前存在的亲子陪伴现状,提升家园合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研修路径:文中所指在开展“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过程中,创新探索研修路径为:抛话题-煮观点-晒经验-享理论-炼策略。支持家园双方获得亲子陪伴方法与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平等对话、共生共长。

三、论坛实践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育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两方面合作才能发挥充分的功效。什么是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如何达到高质量亲子陪伴?根据笔者前期对本园幼儿、家长、教师进行的访谈及调查数据显示,我园目前存在低质量亲子陪伴现状,为分析其原因,聚焦“亲子陪伴教育难题”,呈现解决问题的研讨过程,以活动开展的循序递进环节为主线,通过教子有方主题论坛“抛话题→煮观点→晒经验→享理论→炼策略”为实践路径,创新探索“教子有方主题论坛”研修策略;构建线上线下研修共同体联盟,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为家长进行新时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创新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提供亲子陪伴策略方面的专业建议,破解低质量亲子陪伴难题,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能力。引导家长在体验中了解高质量的亲子陪伴,提出科学有效的亲子陪伴指导策略,推进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

(一)抛话题:视频采访,倾听孩子成长的心声

笔者事先收集了家庭中关于亲子陪伴游戏的困惑,用家长们最迫切想问的案例为切入点来展开讨论。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需要怎样的陪伴?笔者带领现场嘉宾观看对小、中、大班幼儿的随机访谈视频回放、欣赏绘画日记,一起倾听来自孩子最真实的声音。

情境一:通过《扭扭棒的哇时刻》亲子热身游戏引出论坛主题,小班孩子用稚嫩的语言说出更喜欢谁的陪伴,中班孩子道出了各自家里亲子陪伴的不同方式:“爸爸在陪我做手工,妈妈却总是看手机、看手机……”大班孩子则用绘画日记表达微心愿:“希望妈妈周末带我去公园玩,看花花草草,放风筝……”深入了解得知,原来大班孩子双休日的时间都被各类兴趣班占领了。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对小、中、大班孩子进行了随机抽样采访,通过视频、音频、绘画日记等形式真实还原孩子对于亲子陪伴的心声,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小班调查数据显示:小班的孩子希望爸爸陪伴的占42%,希望妈妈陪伴的占53%,希望祖辈陪伴的占5%。图中显示:大部分家长的“陪伴”,仅仅只是和孩子“在一起”,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是一心一意全程陪着孩子玩的。其中爸爸陪玩的方式和妈妈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爸爸陪玩中,运动类的项目会偏多一些;而妈妈陪玩方式更多是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绘本、讲故事等。如(表一)

1.png

研析:基于儿童视角,我们对小、中、大班孩子进行了随机抽样采访,通过视频、音频、绘画日记等形式真实还原孩子对于亲子陪伴的心声,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小班调查数据显示:小班的孩子希望爸爸陪伴的占42%,希望妈妈陪伴的占53%,希望祖辈陪伴的占5%。图中显示:大部分家长的“陪伴”,仅仅只是和孩子“在一起”,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是一心一意全程陪着孩子玩的。其中爸爸陪玩的方式和妈妈又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比如:爸爸陪玩中,运动类的项目会偏多一些;而妈妈陪玩方式更多是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绘本、讲故事等。由此可见,“陪伴”并不等于“陪在身边”,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尊重、共情、支持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二)煮观点:问卷调查,捕捉家长教育的智慧

基于家长角色,在园家委主席徐爸爸前期的精心组织和家长们热心参与下,进行了家庭教育需求问题大搜集,同时对各年龄段家长开展了亲子陪伴主题式访谈、问卷、学习故事、金点子推送、朋友圈互动等多种方式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如(表二)

2.png

研析:根据(表二)调查统计数据发现,笔者共发放500份无记名调查问卷,收回418份有效答卷。其中,有81.5%的家长对于亲子陪伴的价值与重要性有较高的认同感;不同年龄段的父母投入家庭教养的角色、陪伴意愿等存在差异,占比75.36%;有56.72%的家长对于亲子陪伴尚存一些误区,造成低质量陪伴,他们对具体的理论认知和行动策略还存在较多困惑,还有16.99%的二孩家庭担忧无法均衡亲子陪伴。有些家长也提供了很多可操作的小妙招,我们从中推荐家长代表参与育儿经验分享。

(三)晒经验

1.观点报告,乐享独家育儿秘籍

情境二:大三班家长丁妈妈分享《倾听成长的声音》。丁妈妈讲述孩子与她在美国三个多月的经历,他们已在彼此的生活中确立了相互陪伴却又彼此独立的亲子关系。对于陪伴,她的观点是“静待花开,不代表撒手不管;除了手牵手,还有放开手”。“手牵手”是亲密的亲子关系,“放开手”是尊重孩子独立的个体。教师代表田女士结合自身“教师”“妈妈”双重身份,分享她的独家秘籍——《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推荐假日小队活动,该活动由家长利用双休自行组织,开展一些烘焙、阅读、野趣等亲子陪伴方式,以“观察者”“游戏玩伴”“支持者”身份来参与孩子们的游戏,通过孩子的动作、眼神、表情、表现等来获得孩子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分享的内容获得了在场家长们的强烈认同。

2.多方论坛,引爆互动研讨热潮

情境三:针对具体事例的陪伴策略有哪些?怎样做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家庭中如何进行亲子陪伴角色优势互补?诸多困惑有待于互动研讨,有的父母对于“亲子”的理解仅停留满足孩子“爱玩什么就玩什么,爱吃什么就买什么”的物质需要,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现场嘉宾通过提问用一句话事例或一组关键词提出困惑,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有些父母虽然整日陪在孩子身边,但扮演的角色是严肃“监护人”,感叹不懂孩子的世界。教师和家长纷纷参与点赞+留言:发现、保护、满足、关爱、信任、用心、耐心、倾听、接纳、共情、参与、淡定、交流、尊重、回应、牵手、放手、支持。

(1)现场提问:“二孩家庭,如何兼顾?我每天晚上要陪大宝做作业,无法兼顾小宝,小宝就玩电子产品,我很头痛!”

(2)现场提问:“我们既想做孩子的朋友,又想做一个有威严的家长,该如何平衡这两种身份?”

……

现场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观点与金点子一个个展开,形成了循环式思维链:问题—讨论—实施—分享—反思,同时线上跟帖也是一浪又一浪,微信群发言、名师网络工作室跟帖、递纸条等多途径畅所欲言,有感而发,引爆线上、线下互动热潮。

(四)享理论,专家指导,破解高质量陪伴困惑

何谓“高质量”的陪伴呢?许多父母都诉苦,说自己“读不懂”孩子,专家点评,开启“高质量亲子陪伴”的密钥。

朱晓斌(杭州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多方论坛从标准化供给走向个性化供给,满足家园双方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选择。父亲对于亲子陪伴非常重要,陪伴的方式不止玩游戏,比如在做菜的时候发现宝宝感兴趣,就会让宝宝加入进来,一起准备材料、一起包饺子;带孩子外出旅行,让孩子参与进旅行的准备、对所去地方人文地理进行搜索研究,均为爸爸和子女一起做的事。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并不复杂,它存在于孩子可以参与进来的方方面面,探索多元和科学的过程性评价策略。手机对儿童会产生一种强刺激,然而真实情境中给孩子的刺激并没有那么强,建议应更多关注幼儿自律与习惯的培养。

沈卓卿(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博士)指出:本次论坛从单一供给走向多方供给,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资源单一供给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开放和共享。手机成瘾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种精神疾病,这个“瘾”和大脑神经的发展过程有关,小年龄段孩子的大脑神经不足以抑制他去看、去玩的行为,建议让小年龄段的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减少亲子冲突。尤其呼吁爸爸们尽量参与到亲子陪伴中,减少妈妈传递给孩子的负面情绪,既解决了问题,更是一种分享和倾诉,它存在的意义是大家在交流中会降低焦虑感。

名师网络工作室负责人、某幼儿园园长总结:自由需要规则来平衡,家长的价值引领会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要控制,什么事情不能做。家长要更多关注对孩子有用的兴趣点,去顺应、导引、放大,让孩子在这方面中投入更多精力,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电子产品中。亲子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导,而是学会和孩子共情陪伴,呵护孩子成长的状态,在合作对话中悦纳孩子的情绪,支持孩子的想法。

(五)炼策略,深度融合,拓展优质教育资源

情境四:历经对亲子陪伴理论结合具体事例展开螺旋式研讨论证,家园双方达成共识,采用分组头脑风暴,以思维导图呈现所提炼的亲子陪伴策略,为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成立了家长志愿者项目组,分别是爸爸助教团、妈妈创意坊、祖辈种植组、信息技术组、宣传策划组、安全护卫组、亲子假日小分队、亲子阅读吧等。在场教师则以亲子陪伴为主要纽带,结合园务保教计划和传统节日,利用本园“每月一个好习惯”德育系列活动载体,与各项目组的家长拓展资源,深度融合方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家长主动参与不同种类的亲子活动,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促进家园共育。活动前进行个别化指导,活动中鼓励家长自主选择活动类型,结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状,活动后引导家长根据自身体验和实际的活动效果,掌握合理有效的亲子陪伴指导策略。更全面得到家长对于亲子活动体验和感知,引导家长了解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三、成效与反思

笔者经过实践,运用“抛-煮-晒-享-炼”研修路径,拓展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探索和创新名师引领下的工作室资源共享与网络学习共同体互进共长。线上线下任务驱动、主题带动、全员群动,形成了纵横交织的教子有方论坛网格化循环式推广链,如(表三)

3.png

纵观研修过程,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在真实情境中掌握了更多的亲子指导策略,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学习热情,促进了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园关系的和谐发展。初具成效:

1.探——设立育儿话题调研栏,实现问题导向真需求

创新家园共育模式 面向全省家长和幼儿园,普及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方法。创新拓展亲子陪伴的空间和途径,打破了以往教师主导的亲子活动。从孩子与家长快乐参与的角度出发,广泛采集亲子陪伴真问题,通过轻松、愉快的采访和调查问卷活动,走进真实情景互动,促进了家园双方沟通合作、优势互补,提升了双方的教育素养。

2.辩——打造教子有方论坛,实现线上线下跨界对话

及时发现共性问题,组织开展论坛研讨,以便集思广益,同伴互助,直接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和家长请教。以组建现场教研微信群、投屏提问、线上线下互动跟帖研讨等,增加了现场多方辩论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充分给予时间和对话空间,及时发表观点,抛出困惑,唤醒认知,提高了实效性。利用网络论坛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特点,解决教育教学上的困惑,共享育儿经验。

3.融——推送亲子游戏屋系列,实现网络研修共同体构建

重点打造亲子游戏屋系列活动,目前已经推送五十一期,在线上线下融合教研的助推下,校园网站链接名师工作室平台,自下而上积累的资源,既有动态视频,也有静态文档;既有教师对内、对外公开交流、观摩获得好评或获奖的精品教案、论文、观察案例、班本故事以及教育随笔,也有家园推广的各类优质资源等。教师与家长依据问题清单中的共性困惑,激思启智,拉近了老师与家长的距离,在分享中“融通”和“内化”,在实践中“升华”和“拓展”,满足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引——建成家长学校专家资源库,实现专业引领全覆盖

专家从理念—行动—引领,以全新的儿童教育理念、鲜活的实例、生动的育儿趣事,深入浅出地引领家园双方探究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策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围绕教师和家长应知应会和热门话题,拓展了家庭教育心理辅导站,亲亲阅读吧,名师面对面直播室,育儿微课程,公益教研活动等,教师和家长日均访问量大、互联互通覆盖面广、家园双方应用活跃,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受到家长和幼教同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运用“亲子陪伴主题多方论坛”互联互通平台,切实优化信息化技术与德育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着力破解家庭教育难题,广泛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普及科学的育儿方法,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广西师范大学 季燕:《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

2.福建师范大学吴丽丽:《幼儿家庭亲子游戏的现状研究》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潘芙蓉,杭州市兰苑幼儿园优秀教师,上城区首届学科带头人,上城区教坛新秀。多年潜心研究亲子陪伴中幼儿社会性情绪学   习的支持与引导策略、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评价策略等,组织策划的家庭教育亲子陪伴多方论坛活动曾获浙江省优秀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