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从心理韧性谈起

作者: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一鸣中学 陈娟 发布时间:2023-05-29

【讲座背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挑战。现在大部分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一点风吹雨打可能都没有承受过,这也意味着孩子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他们经常会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养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孩子成长的阶段,需要有意培养其强大的抗挫力,抵御成长过程中的风暴。

【讲座对象】小学生、初中生家长

【讲座时长】1.5小时

【讲座准备】课件、视频

【讲座思路】何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误区→毁掉心理韧性→培养心理韧性

【讲座内容】

一、导入环节

网上有一对父女的对话,让人捧腹之余,又会陷入深思。

小女孩:爸爸,你有一点点缺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爸爸:什么?

小女孩:就是有些时候,你老是让别人不开心,这是一个缺点,我觉得这样不好,你能改掉吗?

爸爸:不能,我就是要让你现在经常不开心,以后你才不容易崩溃,不可以做温室里的花朵,否则到进入到社会无法生存……

听了爸爸的话,小女孩皱着眉,沉思了一会说“可是……小孩子如果老是不开心,就会得一种不开心的病啊,变老。”

视频里的爸爸是害怕孩子现在不经受挫折,长大后会经不起风雨,希望通过挫折教育,磨练女儿的意志,目的是让孩子的内心更强大,以适应社会变化。

我们家长有没有类似的想法呢?如果回想我们的成长旅程,小时候的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读书时一次考试考砸,一次老师批评,再到长大后遇到朋友分离、中年失业,其实我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挫折,不需要再刻意制造挫折了。

达尔文曾说过:“生存下来的也许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哲学家尼采也曾说:“凡杀不死我的,必将让我更强大。”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会跌倒了再爬起来,学会笑对困难,这要如何做到呢?这就是今天要跟家长分享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高心理韧性的孩子能够更好地克服逆境与挫折,追求人生的自我实现。

二、工作环节

1.何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又称为复原力、抗挫力、心理弹性。指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以及受到挫折后,成长和新生的能力。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心理韧性是指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积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

心理韧性除了能够帮助个体在压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机能,避免伤害,还能使个体获得成长和积极发展。心理韧性是一种能力,存在着“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它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养成和环境因素有关。

心理韧性的内在保护因子指个体本身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国内学者萧文归纳出了7种韧性内在保护因子:

(1)具有幽默感并对事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之;

(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作适度分离;

(3)能自我认同,表现出独立和控制环境的能力;

(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

(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

(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

(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和无力感。

心理韧性外在保护因子指个体以外的环境具有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导致不良适应结果因素的反应。外在环境包含三种原级系统:家庭、学校与社区。

对心理韧性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Bonnie Bernard 认为,高韧性的孩子具备四大特质:社会竞争力,即与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灵活、有同理心、有幽默感、有好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即可以找到解决方法,会做计划,也会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自主性,指自我独立和对自己的环境有掌控的能力;目的性,指自己有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2.心理韧性误区

误区一:心理韧性高的孩子不会哭。

网络上有个新闻讲三岁的女孩边哭边打乒乓球,日本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转发了这个微博,福原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播放视频:福原爱边哭边训练)看了这个视频,我们知道福原爱虽然哭了,但是还坚持打球,不肯放弃,这个就是心理韧性高的表现。有时候哭是积极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使压力得到释放和宣泄。

误区二:心理韧性高的孩子不需要别人帮忙。

恰恰相反,我们遇到困难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及时求助是非常有必要的。寻求帮助是提高心理韧性的一种有效方式。必要的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有一本书《如何正确求助》专门介绍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去求助。

误区三:受苦式和打压式的挫折教育利于培养孩子的韧性。

人为设置的挫折,不会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可能带来反作用。不经意之间的打压式教育很容易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点。

实验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研究动物时,用狗做了一项实验: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脱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哀叫乱窜。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乱窜。后来实验者在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时,就倒地呻吟和颤抖。它本来可以采取行动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小狗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其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了尝试。

同样,当人在反复经历挫折或失败后,会认为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没有意义,甚至是那些他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因为习得性无助而认为自己做不到。有些事情在大人看来根本不算事,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无法逾越的障碍。比如作业完不成;不被老师喜欢;小朋友不和他一起玩;乱发脾气,被坏情绪控制……在这些成长的关键时刻,因为我们的忽视和轻视,孩子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心理疏导与恰当的教育,很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悲观心理,即“习得性无助”。

实验二:英国学者对16916名儿童进行了长期追踪研究:根据儿童家庭的贫穷状况、所在社区的好坏以及所遇到的负性生活事件,将儿童分为高风险组和无风险组。结果表明:相比于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儿童出现了更多的行为问题。而无论是在高风险组,还是无风险组的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越积极,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越少。积极和温暖的教养,是儿童成长的保护伞。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到“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挫折本身不能让人成长,学习应对挫折,拥有“抗挫力”才会。

3.如何毁掉心理韧性

(1)过度控制或保护

播放视频:【少年说】有一个极度保护自己的姥姥是怎样的体验?

视频中姥姥的教育方式是属于“直升机式教养方式”,这种方式用来形容对孩子极度关注和保护的教养方式。特点是害怕失败,既害怕孩子的失败,也害怕自己育儿的失败,所以会竭尽全力地避免各种失败。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限制了孩子自主性,同时造成了孩子的焦虑与压力。

(2)出面帮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有一个属于中国特色的开学奇观:父母大包小包,小孩两手空空。替孩子包办所有,是剪掉了孩子成长的翅膀。

(3)只关注负面信息

播放视频:【少年说】少女含泪控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夸我?

活动:孩子的优点清单。请家长分享自己孩子身上3—5个优点,并举出具体的例子。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曾以开玩笑的方式给过家长们一个忠告:如果你能发现孩子身上有十个优点,你就是优秀的父母;如果你能发现孩子身上有五个优点,你就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在孩子身上连一个优点都发现不了,你就该下岗了。

锻炼韧性不等于打压,如果只关注负面信息,伤害的不仅是韧性,还有可能是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心。引导孩子意识到“在某件事上做不好≠我这个人是不好的”,当孩子能看到这一点,也会更客观、更从容地应对挫折,也会更有勇气去尝试生活中的挑战。

(4)虐待和遗弃

任何形式的虐待和遗弃,无论是情绪还是身体上的,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5)忽略社会关系的建立

在学校的心理辅导中,有些学生倾诉,他们遇到了人际方面的困扰向父母求助,父母的反应是“你只管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简单粗暴地否定了孩子的困扰,也没有对孩子有实质性的帮助。

小结:我们了解如何毁掉心理韧性,是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触碰到雷区,保护好孩子。

4.如何培养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动态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心理学家托马斯 • 博伊斯根据对压力和痛苦的不同反应,将孩子分为蒲公英型和兰花型。蒲公英型的孩子,环境影响很小,天生抗逆能力强,生存能力强。兰花型的孩子,则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照料。因为他们具有高敏感性,有时甚至很小的挫折,都会反应过度。所以,父母需要识别自己孩子的天性,或者说人格特质,给予相应的照料。无论是蒲公英型还是兰花型,本质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质不同而已。

美国心理学会(APA)深入研究了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韧性发展的关联性,并总结了儿童及青少年韧性培养的10条建议,以下分享培养心理韧性的方法是参考了这10条建议。

(1)学会爱自己(学会自我关怀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父母给予孩子全然的爱与支持:在孩子小时候,是需要父母全然的爱与支持的。这才是他们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来源。黄仕明老师提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父母给孩子传递的每一份爱都是在为孩子编织一件“隐形披风”,最终会内化为孩子的保护层,就像是“第二层皮肤”,为孩子带来内在安全感。穿上它,孩子会更有勇气和底气去抵御未来日子里的每一个困难。

父母给予合适的资源进行引导:分享漫画《什么是爱自己》(漫画来源于牛妈彭小蹦)

(2)建立好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心理韧性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支持系统,系统越强大,越能帮助孩子走过坎坷。与朋友有良好关系的青少年,更能减少压力对大脑的影响,提高韧性。

实验三:1938年,哈佛大学开展了一次史上对成人发展研究最长的一次研究项目。这个名叫The Grant & Glueck Study的研究持续了76年(演讲时是75年)。在此期间,他们跟踪记录了724位男性(第一组从当年哈佛大学本科生中选出268名学生。第二组从波士顿贫民区选出456名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从少年到老年,年复一年地询问和记载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状况等,这个项目至今还在继续中。

播放视频《哈佛大学75年跟踪研究: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研究表明:好的社会关系能让我们过得开心、幸福。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父母注重言传身教,在生活中给出具体的示范,比如如何表达需求;鼓励孩子多参与不同的活动,或者组织一些活动,扩大孩子潜在的朋友资源;同时要注意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比如这个孩子就是太害羞了,胆子太小,这些标签会阻碍孩子发展正常的社交关系。

(3)增加控制感(增加对环境的控制感,也学会接受改变)

每个人都需要控制感,也就是安全感,是对自己有信心,既能保护好自己和满足自己需求,又能被他人和社会环境所尊重、接纳、需要和喜爱。

实验四:Langer和Rodin(1976)以一家养老院的老人为被试,研究控制感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院长对实验组的老人说“你们可以决定自己房间的摆设,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你们对这里有什么不满意,就应该发挥影响力去改变。这里有许多事情是你们可以决定的,你们也必须思考这些问题。”院长送给每个老人一盆花作为礼物,并告诉他们有责任照顾好这些花。院长对照组老人表达:“你们不需要自己安排在养老院的生活,希望你们能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下星期会播放两部电影,时间已经定好了,你们可以前往观看。”同样送给老人相同的花,但却说护士会帮忙照顾这些花。结果发现实验组的老人比对照组的老人活得更快乐更积极,并且老人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在院长讲话18个月后,实验组的老人中有15%死亡,而对照组的死亡率为30%。通过让老人决定何时放电影和让他们照顾一盆花,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控制感。

如何帮助孩子增加控制感:给予孩子选择权,家长可以分享建议或意见,但最终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讨论、决策,分担家务,为家庭做贡献;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暂时做不好也没关系,可以积累经验。

(4)给予真实性(给予孩子更多的真实性)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从让孩子接受真实开始。把部分真实世界放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学会面对现实,调整心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改变是一定会发生的。帮助孩子意识到,改变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提前为改变做一些准备;

不只有赢,还有输,比如在亲子游戏中不要一味地让孩子赢,这样容易造成他“输不起”的心态。

每件事都有它的规则和底线,我们要共同遵守规则和底线。

少一些夸奖,多一些鼓励,只有夸奖没有批评,会让孩子一点委屈都受不了,被捧得越高会摔得越狠,多一些鼓励让孩子明白努力的重要性。

(5)运用3I策略

国际著名的心理韧性研究项目IRRP提出3I策略,“I have我有”是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I am 我是”是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包含个人的感觉、态度及信念;“I can我能”是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如创造力、恒心、幽默、沟通能力等。

活动:我的3I清单——请回忆近期生活中遇到的一个挑战或者困难,然后从3I角度“我有、我是、我能”来思考自己的资源,罗列出个人的3I清单。

小结

《互动的力量》提到:无论孩子经历什么,都能成为一次最好的教育机会。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在《养育的选择》一书中写道: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情感上、认知上、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不让孩子去打毫无准备之仗,通过父母的支持、引导,逐步形成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这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合理地利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契机,和孩子一起面对每一次的挑战或困难,其实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三、总结环节

1.总结

    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培养心理韧性,大人也需要。心理韧性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跌倒再爬起来的力量。

2.推荐资源

(1)亲子共赏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短片讲述了有关成长和勇敢的故事,一只鹬妈妈教女儿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恐惧和困难,最终觅得食物的故事。 Piper从害怕、尝试,到突破,终于敢面对海浪,最终可以自由在海里获取食物了。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像是一只小鹬。我们可以与孩子分享:①勇敢的人不是不惧怕困难,而是可以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并战胜它。②生活中,总要事情会把你难住,你很想逃避,这当然没错,但你可以捡起勇气,继续前进。③成长就是这样,只有你战胜了自己,才会真正打败内心的恐惧。

(2)亲子共读

《我不是每件事都擅长》:在成长过程中,当孩子付出努力依旧做不好某件事时,并因此产生挫败感,就可以与孩子一起看看这本书,教会孩子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世界都会变得不一样了

《我想赢,也不怕输》:引导孩子不要用输赢定义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努力会创造无限可能。让孩子拥有“赢得了”的自信,也能拥有“输得起”的从容。

《坚持到底不放弃》:引导孩子学会做事前要懂得做计划,遇到困难不要放弃,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办法,休息一下,继续做,坚持到底一定可以收获成长和好的结果。

(3)家长阅读

《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这本书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心理能力,从而有效应对周围的挑战,发展成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性。

《心理韧性(内心强大的终极秘密)》:道格·斯特里查吉克、彼得·克劳夫在书中强调的是心理韧性在组织层次的应用,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测量方法,提高人们心理坚韧的程度。通过操作手册、训练、案例分析、心理韧性自评工具来指导个人和团队,提升行为表现,有效应对各种情境下的挑战、应激和压力,提高心理韧性水平,收获幸福快乐的人生。

《心理韧性,回弹的力量》: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呵护心理的书籍,人人都可以来读一读,给自己的心灵定期做保养。

【参考资料】

1.心理学家田宏杰的演讲:“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力”的3大步骤

2.果壳童学馆: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抗挫力?

3.徐慢慢心里话:孩子最想听到父母说的4句话

4.小红书麻麻育儿:3个方法,培养孩子“抗挫力”,收藏

5.体验与探究:真正的“挫折教育”,其实是让孩子拥有“挫折力”